34、為什么說過熱或過冷都不利于發動機的使用
發動機運轉時,氣缸內的溫度達到1_8_0_0_-_-_2_0_0_0_℃,瞬時溫度高達3_0_0_0_℃,如果不對發動機進行及時而合理的冷卻,就會導致發動機故障。
發動機過熱,易造成發動機早燃,充氣量減少,摩擦損失增加,同時還會導致潤滑油的粘度降低,氧化變質,加速零件磨損,使發動機的動力性、經濟性、工作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全面惡化,嚴重時,可使運動機件因受熱膨脹而失去正常間隙,造成活塞移動“拉缸”或卡死等惡性故障。資料表明:當冷卻液溫度從90。C_升到120。C時,功率降低5%左右。
如果發動機過冷,大量的熱被冷卻液和空氣帶走,熱損失和機械損失增大,零件的磨損同樣也增加,而且還會使發火的預燃期過長,發動機工作粗暴,并且使怠速不良,難于起動。資料表明:當冷卻液溫度從90。C降到40。C_時,耗油量約增加30%,功率約降低10%;當溫度從80。C降到30。C時,磨損鐵質將增加5倍左右。因此,發動機在工作中必須保持正常的工作溫度。
發動機的過熱或過冷是依冷卻介質的溫度來反映的,正常情況下,發動機的最佳溫度為80~90。C,高于此值為過熱,低于此值為過冷。實踐證明,無論是過熱還是過冷,都會使發動機的使用性能降低,使用壽命縮短。
35、發動機“開鍋”(逐漸過熱)故障的診斷
發動機過熱是經水溫表直觀顯示的,在海拔1500m以下地區使用的柴油車,當冷卻液溫度高達110度時,如果膨脹水箱通氣閥處像燒開的水一樣噴出大量蒸汽,用手觸摸散熱器或膨脹水箱時感覺很燙,俗稱為“開鍋”,是溫度極高的象征。
⑴ 原因
① 冷卻液配比不合適。
② 超載。
③ 散熱器水套內沉積的水垢過多,使冷卻液循環不通暢。尤其是汽車在停駛幾天后,再次使用時發現水溫過高,大多是因靜置幾天,冷卻液中的水垢、雜質都積沉于散熱器底部,造成水道堵塞而使冷卻液流動不暢。
④ 冷卻風扇導風罩損壞或丟失。
⑤ 冷卻系統有空氣。
⑥ 散熱器、風道、導風罩及發動機表面臟污。發動機的風扇在運轉中要抽吸大量空氣來冷卻散熱器和發動機??諝庵械幕覊m總有一部分粘附在空氣通過的機件上,特別是機件表面有油污時,臟污得更快,使其散熱性能顯著降低,導致發動機過熱。
⑦ 節溫器損壞,使冷卻液只能走小循環而不能進行大循環工作,造成發動機過熱。
⑧ 水泵泵水量不足,使水道內的冷卻液流動緩慢,熱量不能被及時帶走,在大負荷低速工況下更為突出。
⑨ 風扇抽吸的空氣量減少。使用中風扇離合器傳力機件失效,或皮帶輪上有機油,或皮帶伸長都會使風扇轉速降低,空氣抽吸量減少。另外散熱器的散熱片變形也減少了吸入的空氣量,使散熱性能下降而引起發動機過熱。
⑩ 噴油提前角過小,柴油燃燒時的緩燃期和后燃期增長,燃燒后的熾熱氣體與氣缸壁接觸時間長,更多的熱量傳給缸體,使冷卻液溫度劇增而過熱。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首先觀察風扇的運轉情況,風扇的傳力是否可靠,風扇皮帶松緊是否適當,皮帶是否打滑。發動機的風扇皮帶松緊度是免調的;如果風扇皮帶松弛,則可能是風扇皮帶張緊輪故障,需進行檢修;若皮帶緊度適中而打滑,則說明皮帶輪有油污,應予以清洗。
② 檢查風扇抽風量是否足夠,可用一張紙放在散熱器前端面,若紙被緊緊地吸住,說明抽風量足夠,若不能被吸住或向外吹,說明風扇葉片裝反或變形,應予以調整或更換。
③ 用手觸摸節溫器兩邊的溫度,看兩端有無溫差。若靠水箱一端的溫度明顯低于靠發動機缸蓋出水口一端,則說明節溫器有故障,應對節溫器進行檢修或更換。
④ 若節溫器的兩端溫度相同,可用手觸摸散熱器和發動機體或水冷式機油散熱器殼體,若散熱器溫度明顯低于發動機,則說明水泵泵水量不足或冷卻液循環不良,應觀察散熱器出水軟管有無吸癟。也可拆下散熱器的進水軟管檢查出水情況,若用起動機帶曲軸轉動,出水有力,說明泵水量足。否則應檢查水泵或散熱器。
⑤ 檢查散熱器時出可用手摸其上、下、左、右。若發現溫度不均,說明散熱管內有異物或水垢堵塞,應予以清除。
36、柴油發動機冷卻液不足導致的過熱
發動機在正常工作狀況下。水泵進水口處的壓力低于其它部位的壓力。水的沸點隨壓力的降低而下降。因此,當水溫過高時,該處的水可能沸騰而產生大量蒸汽,使水泵的泵水量急劇下降,而泵水量的下降,使冷卻系的循環強度減弱,散熱性能降低,水溫增高,水的消耗增大,導致冷卻液量更為不足,泵水量更為降低,造成整個系統惡性循環。發動機溫度急劇升高,如不立即排除,不僅使發動機使用性能降低,甚至產生事故性損壞。
⑴ 原因
① 水泵漏水
② 缸體或缸蓋的堵頭銹蝕嚴重而漏水
③ 散熱器、水管、缸蓋、缸體破裂。
④ 付水箱蓋損壞或不密封。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首先檢查發動機及冷卻系外部有無漏水,如水泵、散熱器的進出水管接頭處。其次,觀察水泵泄水孔是否漏水,若有水滴出或線狀水流出,,說明水泵水封已損壞。當發現冷卻系某處漏水時應維修。
② 檢查冷卻液容量時否足夠。若是由于蒸發引起的冷卻液液量不足應及時添加;若是其它原因引起的液量不足,應找出漏水處,修復后再加滿冷卻液。
③ 如果冷卻系外部并不漏水,而冷卻液消耗過快,必須檢查發動機內部有無漏水。其方法如下:
a) 抽出機油尺發現機油呈乳狀,應檢查缸體是否有裂紋。
b)觀察加機油口或曲軸箱通風管口處是否冒白色霧氣。
c) 在排氣管處用手試探,看手上有無水珠和排氣是否是蒸汽。并聞手上的氣味,確定是水還是油。
通過后兩種的檢查可確定氣缸內有無水進入。缸內若有水,一般為氣缸墊沖破、缸蓋破裂、缸蓋翹曲變形、噴油器銅套處不密封等,應針對具體情況采取修復措施。
37、發動機在運行中突然過熱的診斷與處理方法
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機件突然損壞時。機件突然損壞將使冷卻液停止壓力循環或大量漏水而產生突然過熱,或者溫度測試系統存在故障。
⑴ 原因
① 溫度傳感器失靈,假水溫過高。
② 水溫表失靈,假水溫過高。
③ 水泵突然損壞,冷卻液停止循環。
④ 風扇皮帶折斷或皮帶輪張緊支架松脫。
⑤ 風扇皮帶掉或損壞。
⑥ 冷卻系嚴重漏水。
⑦ 散熱器結冰堵塞。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先觀察發動機外部有無大量漏水。如放水開關、水管接頭、水箱等處是否有滴漏水,如有應予以及時處理。
② 觀察皮帶是否裂斷。若皮帶折斷應及時更換,并拉緊皮帶。
③ 檢查水溫感應器和水溫表是否損壞,若損壞予以更換。
④ 檢查發動機及水箱的排氣管是否堵塞,并疏通。
⑤ 若發動機內外無漏水,皮帶傳動正常,應檢查冷卻液的循環壓力,按前面所述“開鍋”故障進行檢查修復。
⑥ 散熱器結冰一般發生在寒冷季節的冷起動后或下長坡熄火滑行時。若起動后轉速高,而且風扇強抽風,使剛加入冷水的散熱器下部結冰,待發動機溫度升高后,冷卻液不能進行大循環而產生過熱或迅速開鍋。此時應采取散熱器保暖措施,減少風扇的抽風量,或對散熱器結冰部分加熱,促使冰很快消溶。
⑶ 注意事項
① 選擇迎風或蔭涼處立即停車,打開發動機罩蓋,保持發動機怠速運轉,使溫度逐漸降低,禁止立即熄火。
② 如果發動機熄火后難以起動,應設法使曲軸緩慢轉動,防止高溫下活塞與氣缸壁粘結。
③ 降溫過程中,不可急于開啟散熱器蓋或膨脹箱蓋。開啟蓋時,應注意安全,防止高溫水或蒸汽噴出燙傷。
④ 若耗水過多,應及時補充合適的軟水。
38、柴油發動機升溫困難
冷起動后或行駛中,發動機溫度難以升至正常工作溫度范圍,發動機過冷,主要是寒冷季節或區域使用的保溫裝置和節溫器技術狀況不良所致。
⑴ 原因
① 節溫器閥門關閉不嚴,發動機冷起動后升溫緩慢,在較長一段時間處于冷狀態,冬季尤為嚴重。
② 保溫裝置工作性能差,失去了對散熱器的保溫作用,流經散熱器和發動機的冷空氣不能隨發動機熱狀況的需要而增加或減少,使發動機過冷。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首先檢查發動機散熱器前保溫裝置的工作性能是否良好。若不良,則應進行調整或維修,使百葉窗工作自如,能隨發動機的溫度而靈活調整。
③ 按節溫器的檢查方法查看其工作性能是否良好,若發現主閥門不能關閉應更換。
39、柴油發動機水溫低且水箱“翻水”
散熱器或膨脹水箱出現劇烈的翻水溢汽,與前述的發動機過熱“開鍋”從現象看很相似,但它倆有本質的區別。“翻水”一般是因為氣缸鄰近水套孔處的氣缸墊損壞,使燃燒室與水道相通造成的。當活塞上行壓縮或燃燒爆發時,氣缸內的高壓氣體從缸墊損壞處竄入水道,造成水氣從加水口蓋溢水管和通氣閥處大量溢出,嚴重時,伴隨進氣沖程將水又吸入氣缸,致使發動機停止工作,當然,冷卻液會相應減少。
⑴ 原因
① 氣缸蓋不平整,缸蓋螺栓擰緊力矩不足,或者使用螺栓已延伸變形而未能壓緊缸墊。
② 缸體或缸蓋與燃燒室相鄰的水道處有砂眼、穴蝕等缺陷,造成通透。
③ 在溫度過高的情況下,突然加冷水,使缸體或缸蓋的水道激冷產生裂紋,造成高壓氣體竄入水道。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翻水”不受發動機溫度的影響,即使水溫不高,膨脹水箱或散熱器內的冷卻液也會劇烈翻騰,水氣外溢。
② 隨發動機轉速升高,“翻水”現象加劇,而“開鍋”則不存在此現象。
③“翻水”伴隨著冷卻液的大量減少。
④“翻水”嚴重時,有水進氣缸,導致排氣管排出白色煙霧。更甚者出現停車后缸內積水過多無法起動。
⑤ 空氣壓縮機缸蓋的排氣室與水套處有砂眼、腐蝕孔等,也會使壓縮氣體進入水套而產生“翻水”。
⑥ 當發生“翻水”時,首先應檢查空氣壓縮機的缸蓋是否有漏氣漏水現象。
⑦ 若空氣壓縮機無故障,可采用逐缸斷油法判斷氣缸墊是否沖壞。進行此項檢查時,應打開水箱蓋觀察,當被斷油缸不工作時,水箱翻水隨之停止,排氣管冒白煙也有改善,表明該缸氣缸墊沖壞,應及時修理,更換氣缸墊。
⑧若檢查氣缸墊時無損壞和無漏氣痕跡,則可查找有無砂眼和穴蝕孔,若有則予以維修。
40、柴油發動機機油壓力突然過低的診斷與處理方法
在使用中機油壓力突然降低,機油表針突然指在零位,對于使用已久的發動機而言是維修中常見的故障之一。但機油壓力表針突然指零并不一定等于機油壓力突然降至零。
⑴ 原因
① 機油表及線路故障。
② 機油感應塞故障。
③ 機油泵損壞。
④ 凸輪軸軸承脫出泄漏機油。
⑤ 噴油泵、增壓器、空壓機等潤滑油管破裂。
⑥ 機油限壓閥卡在開啟位置,失去了調壓功能。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在運行中,機油壓力突然降低,應立即停車檢查,防止因缺機油而發生燒軸、拉缸等重大事故。
② 先檢查發動機外部有無機油大量泄漏的痕跡,若有,說明機油管路、濾清器蓋等處有破裂或油底殼等放污螺塞松脫而漏油,應及時予以修復處理。
③ 若外部并無大量機油泄漏的痕跡,則應檢查機油壓力表至感應塞的連線是否完好,表和感應塞是否良好。
④ 抽出機油尺檢查機油量是否足夠。
⑤ 松開發動機外部任一處機油管接頭,用起動機帶動曲軸轉動,查看供油情況,如果有機油流出,則應檢查機油限壓閥是否卡在開啟位置。
⑥ 在曲軸轉動的同時,聽凸輪軸一側有無“叮當……”聲,有此聲,應進一步檢查凸輪軸軸承是否脫出,并予以及時排除。
41、柴油發動機機油壓力過低的診斷與處理方法
發動機冷起動后或正常運轉時,出現機油壓力低于正常工作壓力,報警指示燈閃爍的現象時,一般屬機油系統故障,應停機處理。
⑴ 原因
① 機油牌號不合規定,粘度過低,使泵油壓力降低。
② 機油變質或機油中有水。
③ 機油容量不足。
④ 發動機過熱,機油變稀,導致機油壓力過低。
⑤ 機油集濾器堵塞,使機油吸入量減少而壓力過低。
⑥ 機油粗濾器過臟,同時旁通閥損壞,使機油不易進入主油道。
⑦ 機油泵磨損嚴重,齒輪嚙合間隙或泵蓋間隙過大,使泵油壓力下降。
⑧ 限壓閥彈簧過軟,使主油道壓力低于規定值。
⑨ 使用已久的發動機曲軸主軸承間隙和連桿軸承間隙過大,凸輪軸軸承間隙過大,導致機油壓力過低。
⑩ 機油泵安全閥使用時間過長,閥與閥座磨損而產生不密封,或彈簧過軟,以致機油泵工作時,大量機油經安全閥回流,使主油道難以建立起正常壓力而過低。
⑩ 機油散熱器堵塞,同時旁通閥失靈,使機油壓力過低。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發動機在運行中發現機油壓力過低,應及時停車,約5_m_i_n_后檢查油底殼的機油平面是否低于規定值,若低于機油標尺的下刻線,應隨即添加同牌號的機油。
② 抽出機油尺,查看機油有無變質和水分。如果機油變質,應給予更換,并清洗機油道和濾清器芯;機油中有水分,應查明水的來源予以排除,并更換新機油。
③ 由于季節變化時未及時換季使用合適粘度的機油,或誤加劣質機油或不符合牌號等級的機油,均應及時換用適合季節粘度或牌號的機油。
④ 在使用中如果發動機過熱,應考慮機油壓力的下降可能是機油因溫度過高而變稀所致。在此情況下,先使發動機溫度降低,待機油冷卻后再起動發動機,機油壓力便可正常。為此,在使用中應特別注意發動機的溫度和機油的散熱是否良好。
⑤ 檢查機油濾清器芯是否清潔,旁通閥是否暢通。若濾芯達到更換周期或過臟應及時更換或清洗,并保證旁通閥無卡滯現象,活動自如。
⑥ 檢查集濾器濾網是否過臟。長期未保養的集濾器,因膠質較多,粘結在網罩上,嚴重影響機油的通過率而使供油壓力降低,對此應清洗保養。
⑦ 檢查潤滑油道有無沉淀物堵塞,并在保養時予以疏通。
⑧ 檢查限壓閥的彈簧是否過軟、閥門是否磨損過甚。若閥門磨損正常,則應檢查彈簧的彈力是否不足。可拆下彈簧,在試驗臺上檢驗,一般不允許隨意調整。若閥門磨損后不密封而漏油,應總體更換。
⑨ 最后可檢查曲軸軸承、連桿軸承和凸輪軸軸承間隙是否過大,并給予修復。
42、柴油發動機機油壓力過高的診斷與處理方法
發動機機油壓力高的故障表現為:發動機工作時,機油壓力表和感應塞良好,機油壓力表指示壓力超過了規定值,且發動機動力不足。有時還會因機油壓力過高而頂壞傳感器或機油濾清器外殼等機件。
⑴原因
① 未按規定地區或季節使用相應牌號的機油,使機油粘度過大而導致供油壓力過高。
② 限壓閥壓力失調,使油泵不能頂開限壓閥回流減壓。
③ 潤滑油道堵塞。
④ 噴嘴堵塞,使機油噴出量減少或停噴,導致壓力過高。
⑤ 新維修的曲軸軸承、連桿軸承、凸輪軸承間隙過小,潤滑油進入摩擦表面困難而使主油道壓力過高。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首先抽出機油尺觀察機油粘度是否過大,當粘度過大時應更換合適的機油。
② 對于新維修的發動機,則應考慮各軸承是否過緊,應重新檢查調整。
③ 檢查主、副油道和機油泵安全閥彈簧的剛度是否過大。調壓閥柱塞結膠粘結也會使安全閥不能打開,對此應及時予以調整、清洗和更換。
④ 對于使用已久且保養不及時的發動機,應檢查和清洗油道和噴油嘴,排除油道出口阻塞的故障。
43、柴油發動機機油消耗量過大的檢查與處理方法
機油的作用是在發動機工作時保證活塞、活塞環與氣缸壁間有良好的潤滑。在發動機工作時,機油必然有消耗,采用噴濺法使缸壁上粘附一層機油,由于活塞環刮油有限,殘留在氣缸壁上的機油在高溫燃氣作用下,有的被燃燒,有的隨廢氣一并排出或在缸內機件上形成積炭,當發動機溫度過高時,還有部分機油蒸發汽化而被排到曲軸箱外。在發動機技術狀況良好時,這些消耗是比較少的,一般不超過燃料消耗量的__0_._5_%_8_,但當發動機技術狀況隨使用時間的延長而變差時,機油消耗量會隨之增加。機油消耗量的增加,標志著發動機性能已經下降。
⑴ 原因
① 下竄氣量大,機油被廢氣從通風管吹到大氣。
② 機油冷卻器漏油。
③ 活塞與氣缸壁的配合間隙過大。
④ 活塞環對口,或卡死在環槽內失去彈性。
⑤ 扭曲環或錐形環裝反失去刮油性能,反而向燃燒室泵油。
⑥ 氣門油封損壞。
⑦ 增壓器密封圈失效漏油。
⑧ 曲軸油封漏油。
⑨ 與曲軸箱結合部的襯墊處滲漏機油。
⑩ 空氣壓縮機竄機油。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_
① 首先應檢查缸體曲軸箱結合部和油管接頭等處有無機油滲漏痕跡,曲軸前后油封是否密封。如發現油底殼與曲軸箱的結合面邊緣普遍滲油,而油底殼螺釘緊固,襯墊良好,則說明曲軸箱內壓力過高。
② 抽出機油尺,若從機油尺孔感覺曲軸箱壓力確實過高,則可認為是曲軸箱通風裝置堵塞,必須進行疏通處理。
③ 若檢查出曲軸前后油封漏油嚴重,應及時維修。如果只是滲油,仍可暫時繼續使用,待二級保養時一并排除,但使用中應經常注意檢查油面高度。
④ 若在貯氣筒放氣閥處排污中有很多機油,則說明空氣壓縮機竄機油。應檢查空壓機活塞、活塞環與缸壁的磨損是否過甚,并予以修復。
⑤ 如果發動機的排氣冒藍煙,說明機油被吸入氣缸燃燒排出。應該先檢查進氣管中有無機油,若有機油則說明增壓器的密封圈損壞,機油順軸流入氣道,需更換密封圈。
⑥檢查氣門油封是否完好,進氣門桿與導管的配合間隙是否過大,并給予更換維修。
⑦ 若上述檢查均良好,再拆下缸蓋和油底殼,對氣缸、活塞、活塞環進行全面檢查測量,達到排除故障的目的。
⑧ 檢查冷卻液中是否有機油,如有,則是缸體或缸蓋某處開裂,缸墊油道損壞或機油冷卻器損壞,使機油進入冷卻液的緣故,應找到相應損壞部位予以維修。
44、柴油發動機曲軸箱機油平面升高的診斷與處理方法
發動機在使用中不添加機油,油面反而升高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柴油流入曲軸箱使油面升高;另一種是冷卻水漏入曲軸箱與機油混合。出現油水混合或油油混合的現象,如不及時排除將造成嚴重的故障。
⑴ 原因
① 輸油泵損壞,燃油泄漏到油底殼。
② 由于燃燒室溫度過低,未蒸發汽化的柴油沿氣缸壁流到油底殼。
③ 噴油器針閥關閉不嚴或針閥卡滯在開啟位置,燃油直接流入氣缸。
④ 高壓油泵內部泄漏。
⑤ 冷卻液流入曲軸箱導致機油平面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與水套相通的缸體裂紋、濕式缸套與缸體間密封圈損壞,導致水漏至曲軸箱。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先抽出機油尺滴幾滴機油在紙上觀察機油顏色并聞氣味。如顏色呈乳狀,且無其他氣味,則說明是水進入了曲軸箱。應按照冷卻系漏水故障進行排除。
② 若機油變黑且有柴油氣味,用手指捻機油檢查粘度時,粘度明顯過低,說明柴油已混入機油中。起動發動機觀察其運轉是否良好,若起動發動機后排氣管冒黑煙,轉速異常,則應檢查噴油器的噴嘴是否關閉,有無滴漏并予以維修。若發動機在正常工作溫度下動力不足,則應檢查噴油泵柱塞副是否下漏柴油,并予以更換。若發動機運轉正常,則應拆檢輸油泵的漏油情況,并予以維修。
③ 對于使用中因溫度過低造成柴油下流,使曲軸箱機油面升高的故障,則應改變不良的駕駛操作習慣,或按發動機溫度過低進行處理。
以上檢查維修完成后,必須將舊機油放出,并清洗潤滑系,再重新加入規定牌號的新機油。
45、柴油發動機冷卻液液面有漂浮機油的檢查與處理方法
發動機在使用中,打開水箱蓋檢查冷卻液液面時,發現液面漂浮有一層機油,但檢查曲軸箱機油中不含水分,液面也沒有變化。
⑴ 原因
① 水冷式機油散熱器芯管破裂或脫焊,使機油滲漏到冷卻液中。
② 氣缸墊損壞,使潤滑油孔與冷卻水孔相通產生油水混合。
③ 缸體或缸蓋的質量較差,在水道與機油通道的隔壁上有砂眼,機油滲漏到冷卻液中。
④ 機油冷卻器與缸體進出油口連接的墊片損壞而漏機油。
⑵ 診斷與處理方法
① 若發現冷卻液液面有漂浮機油現象,可先將原冷卻液放出,沖冼冷卻水道,待沖洗干凈后加入新冷卻液,使用時,觀察液面再次出現漂浮機油的時間和數量的多少,確定處理方法。
② 若發動機使用一個月以上才出現有漂浮機油現象,而且機油量極少,可暫不進行修理,等整機維修時再檢查修理,水也不會浸入到潤滑系中。這是因為即使某處有極小穿孔,由于發動機工作時的機油壓力總是大于冷卻液的壓力,機油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滲漏到水道,發動機停止工作時,機油壓力減小,不再向冷卻水套滲漏,雖然小孔處有一定的水壓,但不足以克服小孔內粘度較大的機油阻力,故冷卻液不能進入機油中。
值得注意的是:平時必須檢查冷卻液液面的機油漂浮量有無變化。當機油漂浮量突然增多時,則必須及時檢修。
③ 拆檢時,首先檢查機油冷卻器是否損壞。若該處有滲漏,應更換墊片或機油冷卻器芯。更換時應注意墊片平整和緊固螺栓的擰緊度。
④ 若機油冷卻器良好,應拆下缸蓋,檢查缸蓋及缸體是否有裂紋和砂眼等缺陷。若發現有砂眼,可用堵漏劑封堵。
⑤ 仔細觀察氣缸墊的水套孔與機油孔有無沖漏痕跡。若有,可用細石棉線涂密封膠粘結。粘結時應注意平整,不能過厚,以免由此而引起其他滲漏。若缸墊損壞嚴重,應及時更換。
⑥ 緊固缸蓋螺栓應注意方法,必須按步驟和規定的力矩擰緊螺栓。
46、柴油發動機機油過早變質曲軸箱內有油泥生成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⑴ 原因
① 高壓燃氣或廢氣通過活塞環下竄,將積炭及其他生成物帶入曲軸箱。
② 飛濺的機油霧與流動的高溫空氣接觸氧化,加之含有水汽的氣體遇冷金屬凝結而形成混合物。
③ 進入曲軸箱的空氣夾帶灰塵也落入其中。
④ 零件磨損下來的金屬屑與潤滑油中的酸性氧化物相互作用,形成金屬皂膩沉淀析出。
⑤ 長期使用的機油老化,形成膠質、瀝青質、油焦質和碳質等沉淀。
⑵防止措施
① 按規定更換機油,加注符合規定牌號規格的機油。
② 使用標準的燃油。
③ 維護保養潤滑系不可馬虎,必須認真清除機油濾芯及油道中的污物。
④ 防止發動機通風管堵塞。
47、柴油發動機機油壓力表針出現抖動的處理方法
機油壓力表針抖動一般是機油濾清器堵塞所致。當濾芯被臟物或膠質堵塞而流通不暢時,機油過濾前后壓差便增大,使安全閥打開,主油道油壓迅速升高,機油壓力表指針就上擺;此時安全閥前后壓差減少使閥門又關閉,主油道油壓隨之減小,機油壓力表指針下擺。當壓差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又使安全閥打開,如此反復,機油壓力表針便出現抖動,反映出主油道機油壓力不穩。出現這種現象時應更換濾芯,機油表表針抖動隨即消失。
48、柴油發動機潤滑系出現報警時的處理方法
潤滑系都裝有機油壓力警告指示燈。在運行中當儀表盤上的機油壓力警告燈亮時,表明機油壓力低于規定值,應立即停車熄火,過5_m_i_n_ _后檢查機油油面是否過低。若過低應按規定補充機油,然后再起動,觀察警告燈是否熄滅。否則,應按機油壓力過低故障進行排除。但剛起動的短時間內或有時怠速運轉也會出現警告燈亮的情形,若稍加速后燈便熄滅,則屬正?,F象。
49、柴油發動機潤滑系的使用技巧
⑵ 加注機油時應避免灰塵、雜質和水分等物質混入。
⑶ 每次應檢查和保持油面高度符合要求,不過低,也不過高。
⑷ 新修或剛維護過的發動機,在初次加注機油時允許略高一些,待運行一段時間后再檢查,油面仍高時,應放出多余部分,以保證機油面高度正常。同時在初次加注機油時,應加滿機油濾清器,以保證機油盡快進入摩擦表面。
⑸ 發動機冷起動前,應空轉數圈,待各摩擦部位得到潤滑后再起動。冬季溫度過低時,在起動發動機前,最好先給機油加溫,以便于起動及減輕磨損。
⑹ 運行中應注意機油壓力和溫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停車檢查排除。
⑺ 定期清洗機油粗、細濾器和檢查機油質量。如發現機油變質,應及時更換。更換機油時應清洗潤滑系。
⑻ 注意記載機油消耗量,當機油消耗不正常時,應查明原因。
51、氣缸孔的檢測與選配方法
⑴ 檢測氣缸磨損情況
檢驗測量氣缸,是摸清氣缸磨損情況,確定發動機是否需要修理的重要依據。發動機分解后,必須通過測量找出氣缸的圓度和圓柱度偏差,以決定氣缸孔的修理尺寸。測量氣缸通常使用量缸表,具體操作如下:
① 測量前先用鏟刀刮除氣缸上口內的積炭,并用綿紗蘸汽車油將氣缸壁擦拭干凈,以減小誤差。
② 根據氣缸直徑選取合適的測量接桿,帶上固定螺母,擰入量缸表下端。
③ 將量缸表下端測桿插入氣缸孔的上部,擰出接桿的同時觀察表針,在表針轉動一圈時,再將固定螺母鎖緊。
④ 根據氣缸的磨損規律,在活塞行程范圍內的各方向測出氣缸磨損的最大部位,然后旋轉量缸表表盤,使“0”位對準指針。
⑤ 將量缸表在磨損最大部位的橫斷面轉動9_0_°測量,此時指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圓度偏差值。
⑥ 將量缸表下移,使測桿位于活塞環運動區域之外,此時指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圓柱度偏差值。
⑦ 用測微器測量量缸表桿在表針指“0_”時的長度,即為氣缸磨損后的直徑。
值得注意的是:測量時應前后擺動量缸表,找出量缸表測桿與氣缸軸線相垂直的位置,只有在此位置上測得的讀數才是準確的讀數。即前后擺動量缸表,其表針指在最小數值時,測桿恰與氣缸軸線垂直。
⑵ 氣缸套與活塞的配合
氣缸測量結果不應大于發動機規定的圓度和圓柱度的極限值,超過時,應進行搪缸或搪缸鑲缸套修理??得魉拱l動機的缸孔磨損極限值為:
缸孔磨損極限 102.116mm
圓度 0.038mm
錐度 0.076mm
52、氣缸孔修理時機的確定
氣缸孔使用中,如因活塞與氣缸配合不當,或發動機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或因活塞銷卡環選配、安裝不當而松脫、折斷,在銷座孔中竄動而拉傷氣缸壁時,就必須進行修理。具體修理方法應視拉傷的程度而定:
⑴ 當缸孔尺寸正確,僅出現缸孔表面拋光現象時,可采用消除拋光現象的珩磨方法。
⑵ 采用擴缸加大活塞的方法。
⑶ 當缸孔尺寸不正確,可采用搪缸鑲缸套的方法
⑷ 應急處理方法。將拉傷的溝作簡單修整后,用焊錫掛在溝面上,再把錫基軸承合金熔化并澆鑄在溝內,待冷卻后用刮刀修平整,保持缸套弧面,這種措施僅能作臨時性的使用,不能完全滿足氣缸工作的需要,故在完成任務后,應進行更換。
標準缸孔直徑 102.000~102.040mm
標準缸孔磨損極限 102.000~102.116mm
圓度 0.038mm_
錐度 0.076mm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搪缸鑲缸套還是換用活塞組,其裝配間隙應與其它缸的間隙相近,以保證發動機工作的平穩性。
53、確定氣缸漏氣部位的簡易方法
檢查氣缸壓力可以了解氣缸密封性的綜合情況,但要掌握氣缸漏氣的具體部位,還須作進一步的檢查。一般可采用氣缸漏氣檢測儀來進行,在無此設備的情況下,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借助壓縮空氣來檢查。
⑴ 操作步驟
① 先將發動機溫度提升至正常工作溫度(80°C左右)。也可在檢查氣缸壓縮力后緊接著進行,但應注意將車停放在平坦的場地上。
② 拆下全部噴油器。
③ 搖轉曲軸至第一缸活塞處于壓縮終了位置(即壓縮上止點)。
④ 將變速桿置入低擋位,并拉緊駐車制動,以保證壓縮空氣進入氣缸后活塞不下移。
⑤ 將壓縮空氣以590kPa以上壓力從噴油器座孔處通入氣缸。為了保證氣源壓力不致泄漏,可將氣缸壓力測量表上的氣壓表拆下,接上壓縮空氣軟管并捆緊用以供氣。然后,將氣缸壓力測量表的測管頭部壓緊在噴油器座孔處,并打開氣源開關,便可進行氣缸漏氣部位的確診。
⑵ 確診方法
① 在水箱加水口處查看,如有水泡泛出,說明是氣缸與水套間的氣缸墊漏氣。
② 在相鄰缸噴油器座孔處聽,有漏氣聲,則表明兩缸間相通,屬氣缸墊被沖壞所致。
③ 將空氣濾清器拆下,在進氣管處聽,有漏氣聲,則表明是該缸進氣門不密封而漏氣。
④ 在排氣管處聽,有漏氣聲,則表明該缸排氣門不嚴密。
⑤ 緩慢松手制動,搖轉曲軸使活塞從上止點向下移動,在加機油口處聽,漏氣聲始終較大且變化很小,則表明活塞環對口或環磨損嚴重。若漏氣聲由小變大,則表明氣缸磨損呈錐形。
54、柴油發動機缸體平面度的檢修方法
⑴ 缸體在使用中,易受超負荷運轉或冷卻系、潤滑系故障的影響,產生變形、翹曲或損壞。缸體平面度的檢查一般可用以下兩種方法進行。
① 用校直規檢查
在清洗干凈的缸體上平面上,用校直規與塞尺相配合檢查。把校直規放在缸體的上平面上,用塞尺測量其結合部縫隙得出平面度。檢查時應將校直規放在缸體上平面的六個縱橫交叉位置測量,以得出準確的測量值。
縱向: 0.076mm_
橫向: 0.051mm
② 用校直平板檢查
可把炭黑或印油均勻地涂在清洗干凈的缸體上平面上,然后把校直平板放在上面,觀察缸體上平面炭黑或印油的痕跡,以此斷定缸體平面翹曲部位。
⑵ 缸體平面度的修理方法
必須保證主軸承孔中心至頂面高度
當檢查出缸體平面翹曲部位后,應對缸體上平面采取磨削、銑削的方法修復。
① 缸體頂面修理過程中,要以主軸承孔和氣缸孔為加工定位基準。
② 每個缸體頂面最多允許修復兩次使用。
第一次修復 0.25mm
第二次修復 0.25mm
最多允許修復總量 0.50mm_
③ 缸體后端面右上角用于做頂面修復后標記。
第一次修復0.25mm后, 鋼印標記“X”
第二次修復0.25mm后, 鋼印標記“XX”
標準缸體高度: B系列:322.90~323.13mm
C系列 : 362.90~362.10 mm
頂面一次修理后缸體高度: B 系列:322.65~322.88 mm
C系列:361.65~361.85 mm
頂面二次修理后缸體高度: B系列:322.40~322.63 mm
C系列:361.25~362.60 mm
⑤ 必須保證頂面與主軸承孔的中心平行度在每508 mm長度上小于0.05 mm。
⑥頂面粗糙度應小于3.2um。
⑦ 檢查頂面平面度,要求在以下范圍內:
縱向: 0.75mm
橫向: 0.75mm
50mm范圍內:0.012mm
⑧ 頂面修復完后,裝配時必須使用加厚的氣缸墊,來保證正確的活塞到氣門的間隙。
標準氣缸墊: 無沖口
頂面一次修理用氣缸墊:兩個缺口的用于C系列發動機,一個缺口的用于B系列發動機
頂面二次修理用氣缸墊:三個缺口的用于C系列發動機,兩個缺口的用于B系列發動機
55、柴油發動機氣缸蓋平面度的檢修方法
氣缸蓋工作面平面度的檢查修理方法基本上與缸體平面度的檢修方法一樣,只是檢修規范不同。
⑴ 缸蓋底面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必須進行修理:
① 翹曲不平。
② 凹坑、凹槽。
③ 由缸蓋原因引起的底面氣體、冷卻液和機油泄漏。
⑵ B系列發動機缸蓋底面平面度為:
4B系列 6B系列 C系列
端面至端面: 0.20mm 0.30mm 0.20mm
側面至側面: 0.076mm &nbs, p; 0.076mm 0.076mm_
超出要求,應進行修理。
⑶ 檢查缸蓋高度,如果修理后的缸蓋高度不能保證大于93.75mm,則該缸蓋已沒有修復價值。
⑷ 可采用銑床或磨床修理底面,砂輪或銑刀的直徑應大于200mm,能覆蓋缸蓋的整個底面寬度。
⑸ 缸蓋底面粗糙度應小于3.2um。
⑹ 修理后的底面平面度:
4B系列 6B系列
橫向: 0.20mm 0.30mm_
局部: 0.02mm/51mm 0.02/51mm_
⑺ 底面修理完后,氣閥下沉量在0.99~1.52mm_內,否則要修磨或鑲氣閥座。